-
-
-
公众号 -
我们 -
磷元素在微生物生长与代谢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构成细胞核酸、ATP和细胞膜磷脂的重要成分。在污水处理领域,磷的有效管理对于维持活性污泥性能和确保出水水质至关重要。
01 磷的核心作用:
☑ 微生物生长:磷是微生物细胞合成的必需元素,参与能量代谢和酶活性调控。
☑ 活性污泥性能:适量磷能增强微生物代谢活性,促进有机物降解,改善污泥絮凝和沉降性能。
02 除磷机制:
☑ 生物除磷:以聚磷菌为主导,通过厌氧-好氧循环实现磷的高效去除。厌氧阶段释放磷酸盐,好氧阶段过量吸收磷酸盐,最终通过排泥将磷排出系统。
☑ 化学除磷:作为辅助手段,通过投加铝盐、铁盐或石灰等药剂,与磷酸盐反应生成难溶性沉淀物,实现磷的去除。
03 生物除磷的关键条件:
☑ 碳源充足:厌氧段需提供足够的易降解有机物,如BOD₅/TP比值建议≥20-30。
☑ 溶解氧控制:厌氧段DO<0.2 mg/L,好氧段DO≥2 mg/L。
☑ 污泥龄:较短的污泥龄(5-15天)有利于聚磷菌增殖。
☑ 温度与pH:最适温度20-30℃,pH 6.5-8.0。
☑ 硝酸盐控制:厌氧段需避免硝酸盐残留,以防抑制聚磷菌释磷。
04 化学除磷的关键条件:
☑ 药剂选择:常用的化学除磷药剂包括铝盐(如硫酸铝)、铁盐(如氯化铁)等。选择哪种药剂取决于废水的特性和处理要求。
☑ pH控制:铝盐的最佳pH范围为5-7,铁盐的最佳pH范围为6-8,而石灰则需要pH>9。pH值对化学除磷效果有显著影响,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可能导致沉淀物溶解或反应不完全。
☑ 混合强度:混合强度对化学除磷效果也有重要影响。需要快速混合以促进絮凝反应,慢速混合则有利于沉淀物的形成和沉降。混合强度的控制需要根据药剂种类、废水特性和处理设备来确定。
☑ 投加量:药剂的投加量需要根据废水中磷的浓度、药剂的除磷效率和处理要求来确定。投加量不足可能导致除磷效果不佳,而投加量过多则可能增加处理成本并产生大量化学污泥。
05 生物除磷的不足:
☑ 对废水组分的过度依赖:生物除磷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废水中的有机碳化合物(如COD和BOD)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一些特定的废水组分,生物除磷可能效果不佳。
☑ 稳定性和灵活性较差:在外界环境有显著改变的条件下,如暴雨时期,生物除磷出水中磷酸盐浓度可能会明显升高。此外,生物除磷对于提高不稳定出水质量的能力也比较有限,特别是在出水磷酸盐浓度要求非常低的情况下(如小于1mg/L)。
☑ 对污泥体积指数(SVI)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引入生物除磷工艺可能会导致SVI值上升,这可能会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和处理效率。尽管这种影响可能因工艺条件和操作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污泥处理中磷的释放:在污泥处理的某些工序中,如厌氧消化,生物除磷污泥中贮存的一部分磷酸盐可能会在厌氧条件下以正磷酸盐形式循环回流至主体处理工艺中,从而对生物除磷产生不利影响。
06 化学除磷的不足:
☑ 运行费用较高:化学除磷需要投加大量的化学药剂,增加了处理成本。同时,化学污泥的产生和处理也需要额外的费用。
☑ 对水质影响大:化学除磷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可能会增加出水中的悬浮物浓度,影响出水水质。此外,一些化学药剂(如铝盐)可能对水体产生一定的毒性影响。
☑ 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化学污泥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化学药剂的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07 污水厂出水磷超标原因及解决办法:
☑ 原因:生物除磷不足(碳源不足、DO或硝酸盐控制不当、污泥龄过长)、化学除磷失效(药剂投加量不足、pH不匹配、混合效果差)、工艺设计缺陷(厌氧区容积不足、排泥不及时、污泥膨胀)。
☑ 解决办法:优化生物除磷(补充碳源、调整曝气量、缩短污泥龄、控制进水硝酸盐)、强化化学除磷(增加药剂投加量、调整pH至最佳范围、优化混合与絮凝条件)、工艺升级(改造成强化生物除磷工艺、增加深度处理单元)、运行管理优化(定期监测污泥浓度、检查二沉池运行状态)。